2005年5月7日 星期六

萬華洪家老宅



會來到這幢大宅邸事實上是個美麗的錯誤。

那天是過年前一個很晴朗的下午,陽光曬的甚至讓穿著毛衣加外套的我感到有點冒汗;原本打算趁著這個好天氣到萬華莒光路巷子裡拍一個老kám仔店。印象中紅磚矮房的老kám仔店由一位很親切的老婆婆顧著,附近的小孩子會跑來跟老婆婆買玻璃罐裡的核桃酥、小糖果,然後一下子跑開。
不過這天我逛了逛就是看不到老kám仔店,心裡正懷疑我是不是記錯位置的時候,無意間就在小小的巷弄中發現了這座宅邸。從外觀一看就知道已經有相當的歷史,而且是大人家的家宅。雖然已經顯出相當的破敗,但還是可以從樣式、佔地等看出當年應該是相當氣派的家族宅邸。當下顧不得還沒找到kám仔店,先拍了再說。(後來發現老kám仔店已經變成鐵皮屋了.... )

這座大房子如今位在小巷弄中,周圍都是低矮的房舍,住著都市中為生活打拼的人們,當然沒有多少餘裕去顧慮到大宅該有什麼樣的維護,於是大宅被纏繞的電線、亂長的野草、不知是何用途的帆布所掩蓋,幾乎完全失去了原本的風華。





這座大宅就這麼在小小的巷弄中棲身,要不是我為了找kám仔店亂逛,不然還真的是不會發現的。



事實上這座大宅還住著人,原有的豪門之後。但是現在的他們無力搬遷,也無力整修大宅,只能在有限的情況下適應環境,也讓環境適應他們。要說他們破壞了這座古宅嗎?那麼房子到底是給人住的還是給人當作古蹟的?







從這個剝落的痕跡還是可以看出大宅原本可能的華麗。



然後我來到應該是前門的位置,不知道是不是原本的大埕,但現在........



是個停車場了.....







如果要從這個停車場的方向出入,就只能走這個小門。



就在我亂拍的時候,一位中年人跟我聊起來,原來他就是這座大宅建造者的子孫。他一點也不好奇我的拍照,因為有好多人來拍過了,有學者、文史工作者、古蹟愛好者、官方古蹟鑑定者......等等。

事實上從他的口中我才知道,原來台北市政府正在進行這座古蹟的鑑定工作。2004年9月8日,
「台北市文化局前往位在台北市莒光路一一二巷內的萬華洪宅會勘,建議指定為古蹟。」
這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網頁上的「施政報告」。

當天回家古狗了一下,卻發現除了一篇報導跟這個文化局網頁有提到萬華洪宅,其他的資料幾乎找不到。

根據那篇報導,原先這座萬華洪宅與顏宅、黃宅並稱為萬華三大宅第,為萬華地區的望族章炎公於19世紀(清道光年間)所建,是萬華三大宅當中唯一保有完整三進格局的一棟。(其餘兩座因為日治時代都市計畫的關係分別拆除部分)

報導內指出,據古蹟專家李乾朗表示,洪宅的建材使用中國大陸泉州白石、福杉,與台灣的觀音石、唭哩岸石搭配建造。由下面兩張照片可略看一二。





既然幸運的遇到洪家子孫,我便開口要求參觀大宅內部,他也很熱心的帶我進入。這位洪先生是個很健談的人,聊天中他告訴我一件有趣的事,在這裡僅為記錄,事件真假則不在考慮範圍內。

某一年族中某位老者過世,連主席戰哥親臨上香,一看整座大宅氣派非凡,於是問了問身邊的助理,「這是什麼地方?跟我比誰的官大?」。略懂古蹟的助理看了廳堂內屋樑上的兩條龍,於是
「報告主席,這是只有清代皇帝御賜給"貴族"才能安放的東西,您跟他們比,差多了。」
祖先廳堂前的石階,整塊石頭刻成,最長的一段長達兩公尺以上。



其實從一些地方還真的看得出來原有的風華的。





其實他們對於家宅成為古蹟是樂觀其成的,面對日漸頹圮的家園,他們並沒有多少餘力可以整建,與其讓從小在其內長大的老房子凋零,不如讓政府接手。



與洪先生(左)和其兄弟聊天時得知,其實家族中也是有好野人的,只是他們幾乎不再過問家族內的事務;而有心過問的,卻沒有能力......



其實我也頗懊惱。當天在內堂拍的照片(包括那對嘲笑連戰的龍)一堆是用鏡頭掛掉的QL17的相機拍的,所以只能看剩下這些.....







還有這些....





紅磚古蹟加鐵窗....



他們應該也是希望老家再度見到陽光的。





畢竟對他們來說,生活要比維護古蹟更實際、更有壓力。幾年前,老宅的某一部份還發生過火災。



拍這張的時候,是爬到窗台上拍的。一個沒抓好摔了下來,撞倒了坐在旁邊聊天的一位婦人.....

好險,婦人沒事、相機沒事、我沒事....



撞倒的不是這一位...



記得小時候也喜歡這樣把貼紙貼滿電視....



老宅印象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