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15日 星期三

咱來看「無米樂」

「敬奉玉皇大帝大天尊,賜福眾弟子,平安幸福、事業順遂、五穀豐收、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合境平安。」

這是最近相當熱門的紀錄片「無米樂」的片頭旁白,唸出這句旁白的是片中的主角之一——崑濱伯。
崑濱伯不演劇情片,他不是在背劇本,事實上這一句祈禱詞不僅是紀錄片的開場白,也是崑濱伯每天黎明即起必做的功課,是他活著的每一天的開場白,所以他念起來這麼自然、這麼虔敬。這句祈禱詞一直很讓我感動,這句話代表了一位老稻農執著惜福的人生觀,崑濱伯作為一個稻農,他的人生其實是(稻作期時)每天在跟老天拼鬥,玉皇大帝大天尊真的賜給他多少福份了嗎?我想崑濱伯不會真的介意,對他來說,能夠每天講出這句話、能夠每天踏在土地上面,就是最大的福氣了。

「無米樂」很平靜忠實的去講述四位稻農跟一隻水牛嬸的故事,講他們的認份、講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對生命的虔誠、對農業發展的無奈,這是我後來才能體會的。第一次看無米樂DVD的時候,我曾經在心裡產生了這樣的質疑:為什麼導演放棄了去深入探討加入 WTO 對我國農業引發的發展困境?這個問題在第二次去戲院看的時候有機會向導演之一顏蘭權小姐提出,當時我接受了顏蘭權小姐的答案,但我現在更能瞭解,要在一部兩小時的紀錄片裡呈現這麼深刻的討論,的確很難做到;而更主要的,是崑濱伯夫妻、煌明伯、文林伯、水牛嬸他們本身的故事就已經夠豐富、夠深沈了,他們透過鏡頭所呈現的影像已經是飽滿的人生跟精彩的道理,再多的政策探討、學者專家的言論都沒有辦法真實的訴說稻農在台灣的故事。

也許像我以為的,這部片對許多人來說可能只是滿足了關懷台灣弱勢的情緒,就像亞理斯多德說的透過情緒的淨化作用使觀影者宣洩了對台灣農業/農民的恐懼跟虧欠心理,因而無法引發太多的思考。這是我當時希望能在片中看到更多農業政策探討的原因。但是「無米樂」的效應似乎超過了我所能以為的範圍,因為這部紀錄片,台灣的稻農業成功的讓社會上許多人投入關注的眼光,兩位導演就驚訝的發現更多很年輕的觀眾反應熱烈。看以及感受,或許比直接去探討更重要;唯有先看跟感受,才有機會思考。知識份子式的思考方式,再一次證實了不如(被台北知識份子鄙視的)鄉下老農的人生智慧。

很難不全神貫注去觀看「無米樂」,因為從開始到結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搶眼的。影片中台南後壁鄉的稻田從一片灰黑泥地到滿佈稻苗的綠意,再到結穗時一片耀眼的金黃,這是一段台灣土地自古以來週而復始的真實顏色紀錄。這些色彩透過千百年來烙印在台灣人的基因當中,早就是我們潛意識裡的家園顏色,卻曾經被我們遺忘過;枯黃的黃土、冷冽的白雪被教育成我們的記憶色彩,我們曾經相信過,但一旦我們在像無米樂這樣的影像中又看到真實的土地顏色,我們眼中逐漸的溽濕這才提醒了我們哪裡才是我們的家。當崑濱伯以熟悉的南部口音說出了這句祈禱詞,早被台北文化洗腦的我們會驚覺,我們記憶中曾經遺忘的,舉著香面對廣闊天空膜拜時的唸唸有詞裡究竟是什麼內容。而當崑濱伯說 「做食時修的,別人我不知道,我自己在想,是一種修養。」時,我們只能征征的接受這數十年人生淬煉的智慧,因為我們早就接受了都市高尚訊息的制約,而忘卻了真正的人生智慧來自於腳踏實地面對生命的經驗;我們以為要背熟教科書裡的文句、要流利讀出原文書裡的篇章,這就代表了我們可以聰明過他們這些手上沾滿泥土的人。影片以外當我們從顏蘭權導演口中得知,崑濱伯那本耕作日誌裡,還有他自己寫的詩的時候,我們更當自慚形穢的省思我們究竟是不是生活在一片被謊言構築的城市裡,而不是像崑濱伯那樣真切的活在生命的禮讚裡。

生活,需要一種踏實,我們才寫得出不飄渺的詩。當煌明伯說他不願意用除草劑,寧願用手一鋤一鋤的除草,讓汗衫濕了又乾乾了又濕,裡由是因為「用除草劑對土地不好」時、當崑濱伯說「土地就像你的愛人,她想要吃冰,就買冰給她吃;她想要漂亮,就買口紅給她。」、「做食人對土地沒感情就會死。」、「土地是養咱的,咱的生命在這裡成長,土地若沒生命,咱要吃個屌!」時,我們也才明白體會到,比起那些跑到別的國家愛台灣的非人來說,這些汗濕了又乾的老農們,才是真的用生命在愛這塊土地,才是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而這些真真正正活著的人,崑濱伯要為了搶收割少賺了1500元無奈、自嘲;煌明伯要為了「覺悟了」、「輪到(生命的消逝)了」而對後繼無人感到一種不得不的釋懷、文林伯也要對「做食沒有退休,死了就是退休」有著豁達的了悟。對此,我們怎麼能夠不唾棄那些偷竊台灣土地致富又跑到別的國家自稱純種不是台灣人的「自耕農」跟數十年來破壞台灣土地文化現在又跑到別的國家PLP的非人?

跟土地共生不是一種妥協,是一種知道自己所由來自的智慧。老農與自然奮鬥、與時代奮鬥、與政客奮鬥,但是他們沒有忘記自己也該完成自己的那部分,這是小時候我們也曾經從長輩那裡承襲而來的觀念,屬於台灣人的謙卑自持。沒有激情的「無米樂」並沒有不發聲,影片中老農們有著擔憂、不滿,他們說現在的農業政策是「末代滅農」;他們說「加入 WTO 之後稻米的價格不好了」;他們說「(取締捕抓候鳥的農民的)警察不知道那些鳥吃了咱做食人的稻子」。但是他們不會忘記,「那些鳥也要生活,咱也是要多少給牠們吃一點。」,這就是他們與土地共生的觀念。於是我比較可以體會兩位導演的想法,台灣有太多利益的控訴、太多利益的激情,但我們有太少對土地誠懇的理解跟對土地真摯的情感。

「無米樂」,「無米就會快樂啦」,話雖然這麼說著,崑濱伯還是踩在土地上手撫著稻穗仔細的看著,就像手撫著子女的臉慈愛端詳;米對他們來說不只是一種作物,而是深深加入他們生命裡的元素。我看到的「無米樂」,是四位老稻農的深刻人生,透過鏡頭說著他們的故事的時候,他們正在傳遞著他們對土地的疼惜、對稻米的親愛跟對生命的執著,很實在的。我想要謝謝顏蘭權、莊益增兩位導演,也謝謝崑濱伯、崑濱嬷、煌明伯、文林伯、水牛嬸,「無米樂」是一部很令人感動的紀錄片,直探人心的感動。

來看無米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