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4日 星期日

好英文就是好論文?

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德科學家:菜英文症候群將傷害科研成果」,裡面說德國一群科學家們對自己國家科學界一個莫名其妙的不成文習慣:「要求以英文發表論文並進行討論」感到不滿,因而聯合請願要求破除這樣的習慣。

其實好像台灣的學界也有類似的習慣。我是不知道德國那邊的真實情形,但是聽我的朋友哈拉班說台灣的學界往往也以一篇論文是否以英文發表來判斷論文的好壞,如果論文的語言不是英文,那麼通常會被認為不是一篇好的論文。我的 safa 也曾經被台灣某機構評審過一篇有關於達娜依谷的研究論文,而其評審結果中有著一條:「英文程度不錯」,這一條讓我的 safa 感到非常的莫名其妙,不曉得達娜依谷跟英文到底扯上了什麼關係。

聽到這些趣談的時候,我所感到的那個荒謬其實跟我在這裡 所感受的差不多。一直以來常常聽到一個說法:
「為了要接近學問的本質,瞭解原作的意思,所以要看原文書,因此要學好英文。」
於是從學界開始到現實生活,通通要求所有人把英文學好,最好達到跟母語一樣的程度。但是這說法卻是個完全沒有邏輯性的說法,這個世界的學問不是只有英國人或美國人作出來的,如果真的要看原文,那除了英美論文以外的語言所寫的論文要不要看?要不要學該語言?而且,我實在不明白對某學問的理解跟英文好不好有多大關係。

當然,如果我們真的要博覽群書學貫台西上窮碧落下黃泉,看看其他人的原文著作是必須的。而不可否認英文即使在學界都是一個強勢語言,英文的著作也可能是質量皆備,因此能夠至少懂得英文以閱讀這些著作也是追求學問的一個好方法。但是,重點是,這是追求學問的方法,這不是發表個人對該學問的研究的方法。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有某些程度的英文能力,這是對自己研究學問的要求,可是我們不該以英文好不好來判斷別人的學問有沒有達到某個水準,因為這根本就是兩件事。

這其實是一種學術的種族歧視,也是一種是非的顛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