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30日 星期五

粉‧鳥



那一天下午我們來到國圖,等他進去後我就一個人踱到對面的中正廟拍照,我的目標是那群棲息在大門下的粉鳥。
幾天前經過這裡,看到一個小男孩站在粉鳥群當中的畫面,相當的動人,有一種可以等到「決定性的瞬間」畫面的感覺;當時沒有時間停下來拍,我想也許這天下午運氣會不錯。

不過,顯然當天好的是天氣,不是我的運氣。宜人的氣溫加上藍的耀眼的天空,不只吸引了要參加雙十節表演的三軍樂儀隊到中正廟練習,還吸引了一些中國來的外國觀光客來這裡參觀拍照,但是就是沒有一個小朋友來跟粉鳥玩。

總共大概拍了十張吧,事後我不得不承認,對像我這樣明明不太會拍,又異想天開拿著 Olympus XA 拍鳥的人來說,這實在是一件嫌(底片)錢太多的蠢事……。

Q&A
Q:當天應是被一些攝影人稱為「黃金天氣週」的其中一天,以湛藍的天空為背景配上中正紀念堂為主體的拍攝,應該是很漂亮的,為什麼不這樣拍?

A:我對拍巨大的靈堂沒有什麼興趣,尤其是不拆的那種。

鳥‧人



為什麼這隻粉鳥沒有影子?是不是因為牠可以飛?那我可不可以把我的影子砍掉?

騎車要戴安全帽



騎車要戴安全帽!


原本擁有這面牆的修車廠搬走之後,一面大看板被卸走,牆又可以面對世界。這面牆被獨自留了下來,但也因為如此這面牆好像才有了屬於它自己的斑斕生氣。一個陽光熱烈的下午經過這裡,就被這面牆的顏色吸引住了,忍不住停下機車拍了起來,路人對我投以疑惑的眼光。

過了幾天等照片洗出來後,發現照片裡面沒有人,於是再度前往拍照。這一次剛好一位穿著黑白制服的女學生走過,跟斑斕的牆形成了一個對比,讓畫面活了起來。幸好這位女學生背了牆的背包,上學的日子才不會太黑白單調吧,哈哈。


2005年9月27日 星期二

Google Maps 對台灣正名之尚未成功!

不到三天的時間,透過一人一信抗議的手段,終能成功使 Google Maps 改正台灣地圖網頁中對台灣的不當描述。三天前我們看到的網頁中,Google 把台灣稱做「中國的一省」(Province of China.):

經過大家抗議後的現在,台灣就只是台灣:

我想,這是部落格力量的一個展現。這個力量有多大?可持續多久?我不知道,但是在這個向 Google Maps 抗議的事件中,至少我們得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力量大不大不是事前我們考量的重點,我們不是 Google 的股東或管理者,我們沒有直接修正的權力,但是我們至少可以對其表示意見,促使其修正;力量可以持續多久也不是事前經過縝密的計畫,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的事必須不斷的做。作為一個個人,仍然是可以為台灣做事的,經由部落格之間的串聯更可能把個人的力量加大。

台灣先賢蔣渭水曾說過:「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這句口號是每個自認為台灣國的國民都應該謹記在心的。我寧願相信這一次 Google Maps 的從善如流是部落格間團結發聲的結果,一旦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國家,一旦我們相信我們也有力量,不斷的團結不斷的努力,我們就能擁有一個真正的台灣國。

(此兩張抓圖取自酥餅的部落格

10/1 補充:這幾天家中的 ADSL 斷線無法上網,來到朋友家上網赫然發現 Google Maps 又改了回來。我說過:「台灣成為一個正常國家的過程中,我們有很多的事必須不斷的做。」,果然得到印證。看來,我們一刻不能鬆懈,大家再來一人一信吧!酥餅的部落格猶原有範本,請直接按步驟發出。

2005年9月25日 星期日

凱子自己跳出來答「有!」

針對我國投資中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專案的「榮邦專案」被在野黨譏評為「凱子外交」,民進黨立委蔣孝嚴今天嚴詞澄清並重砲反擊在野黨立委的批評。民進黨立委蔣孝嚴指出,「榮邦專案根本是舊瓶裝舊酒,只有標籤是新的。」;換句話說,「榮邦專案」只不過是國民黨執政時代金援外交的延續,只是名稱不同,在野黨的批評是昨是今非。如果真的是「凱子外交」,那麼在野黨就是在批評自己過去的作為......
等等,蔣孝嚴,就是章孝嚴吧?他...不是國民黨的立委嗎?我有沒有寫錯?
陳水扁總統在多明尼加在說明榮邦專案不是凱子外交時,還順帶指責是兩任外交部長蔣孝嚴和胡志強最了解凱子外交,蔣孝嚴今天表示,榮邦專案是舊瓶裝舊酒,只有標籤是新的......(2005-09-26 10:00中廣新聞網
耶?沒錯啊,蔣孝嚴竟然幫阿扁解套!

蔣孝嚴說「榮邦專案是舊瓶裝舊酒,只有標籤是新的」,意思就是說,整個榮邦專案的架構(瓶)是舊的,內容(酒)也是舊的,只不過是國民黨時代的東東,沒有改變,唯一換新的只有標籤(名稱)。這就是說,民進黨政府充其量也只是在繼續執行國民黨執政時代的「金援外交」政策,如果今天在野黨要說這是「凱子外交」的話,那麼也就是同時在承認國民黨時代的「金援外交」就是「凱子外交」!

這邏輯沒錯吧?那麼,國民黨時代幹過這「凱子外交」鳥事的「前外交部長」蔣孝嚴,這下子不就是在說自己是凱子囉。啊,搞的我一時錯亂,原來是凱子自己跳出來答「有!」了。

肢離



羅漢‧一百



TAIWAN IS TAIWAN, NOT A PROVINCE OF CHINA.

台灣就是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當然也就不是中國的一省;這不但是現實,也是常識。但是偏偏有人不知道這個常識,那我們就來讓他們知道。作法很簡單,請到下列兩個連結(感謝酥餅妙子製作抗議信),依照上面的步驟去做,兩封信寄出去不到五分鐘,就能讓台灣的聲音傳出去。

教教GOOGLE一個常識,台灣不是中國的一省

教教日本教科書出版商一個常識,台灣不是中國的一省

2005年9月23日 星期五

2005年9月22日 星期四

蘋果派比較實際

日前逛著各部落格學習,卻不意在這裡的回應裡看到 wobblies 寫的一個有趣的回應:
我也是受不了許多獨派的朋友。記得91或92年,在新竹聖經書院辦營隊,恰巧什麼獨派大會也在那裡開。晚上時間,一位現在是院長級的大老來跟我們聊天。

記得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

他問:你們這些年輕人為什麼現在要分什麼左右,現在應該是齊心建國的時候。這好比蓋廚房,大家齊心蓋好了,然後再來討論要煮什麼菜嘛!

我幾位大概是這樣回的: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各需要不同的廚房配置與安排,你蓋廚房的時候沒有講好,等蓋好了才發覺不敷需要,一樣被拆掉!

院長悻悻然離去。

可以確定的是,他不會煮菜。一個失敗的廚房比方。
說有趣,大概是看到了食物的意象吧,對我這個只知道吃的人來說,自然是從之引發了一些聯想。

說到廚房,那先來看看廚房的意思,教育部國語辭典說:
烹調食物的地方。
牛津線上字典說
a room where food is prepared and cooked.
所以講到廚房,應該是不用加上各種風味料理的詮釋的,因為廚房就只是讓人處理各種風味料理的地方,至於要做成什麼風味料理,那是人的責任。而料理,不論是「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的料理,所必備的,就是:火、鍋、碗、瓢、盆等,唯有這幾樣基本工具存在,才能有「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的料理。因此,廚房的建立就在於讓一個地方具備這些基本的工具,以成就不論「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的各種料理。

那麼,如果這個地方還沒被建立,就先去討論將來要處理的「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以便去建立出適合的廚房,是不是一種未雨綢繆?可能是,但也可能是想太多(或太少)。人類社會本來就難以建立共識,如果沒有建立一個基本的料理所在,而要先決定將來要做什麼風味的料理(以便建立什麼樣的廚房),那恐怕就有點曠日廢時了;我想,像我這麼容易餓的人,一定等不到將來要做什麼風味的料理被決定好,就餓死溝渠了。更何況「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各有所好,這是每個人味覺的各有要求,我偏愛吃台式料理偶而來個日式精緻間雜以西式風味少吃南洋風情,行不行?廚房配置與安排怎麼配?怎麼排?

就食物的喜好來說,我有點懷疑一種唯一的解答或是從一而終的答案,人應該不是這麼簡單的生物,人組成的社會自然也不是。廚房的建立是先滿足一種動物基本的生存需求(處理食物),而各種「台式西式日式南洋風味」廚房的建立則是一種基本需求被滿足後才會被思考的;可以確定的是,會不會煮菜是其次,會不會吃比較重要。在我看來這是兩個不同的思考,共通點只是同時出現了廚房這個東東。院長的反應也未必是悻悻然,也有可能是發現了思考點的不同導致。

至於左右,不學無術的我從來也沒搞清楚過;我只知道,如果我肚子餓了 (就像現在!),管他什麼左派右派,蘋果派比較實際。

2005年9月11日 星期日

Safa's Summer in Saviki

safa 在山美日記裡說到了在他到目前為止僅有的五次達娜依谷行中,我跟大腸有幸參與了一次。那一次海棠颱風過後的山美之行,後來想來頗有些令人心驚。
我們在大雨中直上阿里山,並在天色已經黑暗之後到達山美的派出所,當時的車速照 safa 的說法,簡直就是當地人才能做到的。而當第二天白天我們再度開上貫穿整個山美的那條山路時,我們才知道前一晚我們真的很有可能永遠變成當地人......。⊙_⊙

我們在山美度過了相當悠閒的三天,我跟大腸努力的以觀光客的身份嘗試體會山美人的生活,雖然僅能浮面的走馬看花,但酒倒也喝了不少(老人會的婆婆媽媽們真的犀利啊!),yosku aulu 也啃了幾尾,真正的山豬肉當然也不會少掉。直到最後一天我們才抽了個空到達娜依谷走上一圈,畢竟觀光客也要盡到觀光客該盡的責任:到當地的觀光景點走走、拍拍。

颱風過後的達娜依谷顯的有點狼籍,步道被水沖毀,販賣攤位也空無一人,但沒有觀光客的情況反而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我們在溪邊坐下泡腳,冰涼的溪水沁人心脾,山風拂來讓我們放棄了說話,只是放鬆的享受山上不被打擾的悠閒。我突然看到 safa 一個少見的神情,好像把所有的心事一拋而去,只剩下(我認為)應該在他身上出現的嫵媚跟快意,於是我拿起早放在包包裡的相機,把 safa 難得的另一面拍了下來。













這張是我最喜歡的一張。


已徵得 safa 本人同意貼出照片。

2005年9月7日 星期三

請拍「專業」的馬屁就好

前一陣子台灣馬屁滿天飛,任何事情只要扯上總統,都可以講是在拍總統的馬屁。從所謂的「馬屁橋」、「馬屁軍歌」等,泛藍政客跟媒體每天輪番放屁,噴得不亦樂乎。事實上呢,屁這種東西呢,聯合報一直到今天還在噴著:《冷眼集》複製羊也能拍馬屁 ,名曰冷眼集,大概聯合報的屁股長在眼睛上。整篇看看,官員來官員去,究竟是哪些官哪些員?還是根本就是袁世忠(不知道跟袁世雄有沒有親戚關係?)自己一個人自說自話通篇瞎掰?反正要罵阿扁不缺字眼不缺想像力,聯合報幾年下來罵的也是駕輕就熟啊!
話再說回來,就算真有這些官員講了這些話,那又如何?媒體要知道「到底是什麼複製技術」,官員就一定要透露嗎?不透露就變成拍某某人馬屁?這種心態真是 狗屁不通啊!官員不可拍長官馬屁說得過去,但就可以轉拍媒體馬屁嗎? 狗屁媒體!台灣媒體的惡質在這裡又是一例。這些媒體慣以「讀者愛看」為由,極盡狗仔、腥羶為能事,稍一遇到不從就以筆為刀進行下流的抹黑栽贓,這種綁架讀者進行勒索的行徑,還要求個 「新聞自由」個屁!

雖然泛藍政客跟台灣媒體慣常放屁,但也要有些材料作底,這個屁才往往可以放個震天價響,這點今天的 「阿扁電子報」也終於有所抱怨(沒有自信的民進黨政府,除了抱怨還能有什麼有力的反應?):
然而,今天一份匿名的爆料卻可以成為報紙的頭版頭條,進而抹煞了成千上萬的工程人員十幾年來的犧牲與奉獻;一封匿名的指控,使數百位弟兄的心意與努力完全付諸流水,讓部隊原本應有的榮耀蒙羞。這樣的新聞處理是否過當而有失公允,對於匿名爆料者所具有的代表性與正當性是否過分的放大,甚至是到了無限上綱的地步,這些都值得整體台灣社會深思、反省與檢討。
而我要說,除了匿名爆料可以做為炒作的材料之外,還有其他的東西,就像是上星期針對「北宜高雪山隧道鋼便橋」的調查報告就是一個例子。

針對「北宜高雪山隧道鋼便橋」被指為「馬屁橋」,行政院長謝長廷指派了調查小組調查,成員包括了台大土木系教授楊永斌、台大土木系教授陳正興、台灣科技大學營建系教授黃震興、中華民國營造工程工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煌銘、中華民國土木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寶山、台灣省結構技師公會理事長蔡榮根、前應用地質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國華、前交通部專任科技顧問鍾善藤等八位專業人士,調查報告指出:
實際情形為二十四日開始組裝便橋,在陳總統及謝揆視察前一天完成,時間如此巧合,若說完全沒有因應視察提前搭建,固然無法令人信服;但在工程緊迫下,便橋確為完成階段性工進所需的必要施工動線,若說專為總統及院長視察之用,「恐有欠公允」。( 中央社 2005-09-03
以及
勘查小組召集人、台大土木系教授楊永斌說,經過會勘後,以專業角度來看,即使總統、院長不去視察,便橋仍有搭建需要。( 中央社 2005-09-03
重點在於台大土木系教授楊永斌回答記者的話:
楊永斌強調,一件事情並非僅有○與一兩個答案,「或許為了長官查訪略有扣分,但至少也有○.七分」( 中時電子報 2005-09-04
這樣的話當場提供了媒體炒作的空間:《冷眼集》0.7的馬屁分數 ,頓時這份報告再也不是一份專業報告,他只不過變成了一份馬屁報告,拍馬屁的對象就是媒體、泛藍政客(當然也有可能包括了當道)。所以請專家調查的目的,不是在於調查這個便橋是不是需要建造嗎?那麼專家們的意見就很簡單,只要說明是否在雪山隧道興建的過程中,需要這樣的便橋以利工程進行即可,專家們有需要加註是否為了長官查訪的意見嗎?如果加註了這個意見,那還需要這些專家們來調查便橋建造需要與否嗎?事實上這是一個多餘的意見,如果這個便橋在工程上需要建造,那麼不會因為長官有無查訪而有其他考量。這一點應該是很簡單的道理。所謂馬屁與否,這不是專家們可以回答的。這個雪山隧道的便橋扯出的馬屁問題,事實上就在於泛藍政客與媒體的立場偏見,這一點,專家們能解決嗎?

當專家們溢出了他們應當作為的範圍,那就變成了討好,討好誰?討好泛藍政客跟媒體,講他們要聽的話。當泛藍政客跟媒體不斷的以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指責的時候,專家們似乎感覺到了壓力,於是他們講出了專業以外的話,藉以平衡就專業上來看便橋需要建造的意見。但是,這樣的討好真的就可以平息馬屁嗎?當然不能: 國親:馬屁橋報告另一種馬屁,泛藍政客當場打了專家們一個大耳光!對於泛藍政客跟媒體來說,只要說的話裡有一絲不合他們的意就是大逆不道,他們哪管你是不是也拍了他們馬屁?

專家能做的,就是從專業角度去檢視事件的真偽或需求,如果調查小組調查的結果發現雪山隧道便橋的建造真是為了總統的視察,那麼儘管在調查報告裡明明白白的寫出來,以專家身份大力譴責,讓政客們去吵到底是不是馬屁文化;反之,調查小組就不必去講出模稜兩可的意見,想要兩面討好,反而製造各說各話的空間,如此,還要你們這些專家幹嘛?要拍馬屁,拍專業的馬屁就好,拍什麼政客或媒體的馬屁呢?

2005年9月4日 星期日

好英文就是好論文?

看到一則有趣的新聞:「德科學家:菜英文症候群將傷害科研成果」,裡面說德國一群科學家們對自己國家科學界一個莫名其妙的不成文習慣:「要求以英文發表論文並進行討論」感到不滿,因而聯合請願要求破除這樣的習慣。

其實好像台灣的學界也有類似的習慣。我是不知道德國那邊的真實情形,但是聽我的朋友哈拉班說台灣的學界往往也以一篇論文是否以英文發表來判斷論文的好壞,如果論文的語言不是英文,那麼通常會被認為不是一篇好的論文。我的 safa 也曾經被台灣某機構評審過一篇有關於達娜依谷的研究論文,而其評審結果中有著一條:「英文程度不錯」,這一條讓我的 safa 感到非常的莫名其妙,不曉得達娜依谷跟英文到底扯上了什麼關係。

聽到這些趣談的時候,我所感到的那個荒謬其實跟我在這裡 所感受的差不多。一直以來常常聽到一個說法:
「為了要接近學問的本質,瞭解原作的意思,所以要看原文書,因此要學好英文。」
於是從學界開始到現實生活,通通要求所有人把英文學好,最好達到跟母語一樣的程度。但是這說法卻是個完全沒有邏輯性的說法,這個世界的學問不是只有英國人或美國人作出來的,如果真的要看原文,那除了英美論文以外的語言所寫的論文要不要看?要不要學該語言?而且,我實在不明白對某學問的理解跟英文好不好有多大關係。

當然,如果我們真的要博覽群書學貫台西上窮碧落下黃泉,看看其他人的原文著作是必須的。而不可否認英文即使在學界都是一個強勢語言,英文的著作也可能是質量皆備,因此能夠至少懂得英文以閱讀這些著作也是追求學問的一個好方法。但是,重點是,這是追求學問的方法,這不是發表個人對該學問的研究的方法。我們可以要求自己有某些程度的英文能力,這是對自己研究學問的要求,可是我們不該以英文好不好來判斷別人的學問有沒有達到某個水準,因為這根本就是兩件事。

這其實是一種學術的種族歧視,也是一種是非的顛倒。

2005年9月2日 星期五

ATM與老歲人



這一位老歲人坐在 ATM 前的台階上,他不是要領錢,只是把玩著一堆不知道從哪裡找來的塑膠滴管。老歲人的腳受了傷包紮起來,但顯然跟他把玩塑膠滴管的動作沒有多大關連。

不知道 ATM 開始取代了許多可以讓銀行人員跟客戶面對面交易的功能後,是不是也對銀行人員的人性(或至少是基本的人際思考)產生了退化的影響,我在上一篇文章裡提到的「桃源二村伙伴銀行開戶事件」桃源二村網站上有當天事件的記錄),或許可以被說成是一個偶發的個案;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銀行廣告裡,也時常宣傳著他們對客戶以客為尊的溫馨人性態度,如果這是可以被當成特色來宣傳的,這是不是表示了事實上這些人性化的應對在銀行界是一種少見的態度呢?如果大家都這麼對待客戶,也就不用打廣告宣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