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11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駁斥馬英九

《新聞網外》更名效率高 趣事多(經濟日報 2007-02-11)
如果在這個公司登記資料查證網站打入「中國」兩字,會查到1,312筆;「中華」的話,則有1,307筆,兩者相當。這表示,台灣地區各有約1,300多家的公司名稱,以「中國」或「中華」為名。

至於以「台灣」為名的公司,遠遠超過此數,網站會呈現「您輸入的查詢條件符合筆數過多,請縮小查詢範圍重新查詢」等字眼。

台灣郵政公司正名之後,馬英九二月十日在台北縣展開他的總統大夢敗票行程時,針對民進黨政府最近一連串的國營企業正名動作說了這樣的一句話:「咱大家都在拼經濟,政府卻在拼政治」,並且希望民進黨政府要好好的思考。(中央社 2007-02-10)從中央社這一段短短的圖說來看,馬英九要民進黨政府好好思考的,大概是他講的「咱大家都在拼經濟,政府卻在拼政治」這句話。說真的,我不知道這句話有什麼深奧的含意,有什麼好值得思考的,馬英九以及其所屬的泛藍集團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政客,從2000年以來無時無刻不把這句話當作口頭禪,字面背後的含意早就有如司馬昭之心,連路邊的小狗大概都知道了:「阿扁無能,早早下台」。而以中時聯合為首的泛藍媒體更是與泛藍政客口徑一致,甚至分進合擊,夙夜匪懈的攻訐民進黨政府不遺餘力,這一點台灣閱聽者也早已了然於心。

因此,當隸屬聯合報業的經濟日報駁斥馬英九的時候,還真是有點不太習慣,但是這卻是實實在在發生的事。上引報導的最後兩段,事實上就是經濟日報以實際的調查數據,反駁了馬英九那一句「咱大家都在拼經濟,政府卻在拼政治」的鬼話,其背後的含意實在值得馬英九及其所屬泛藍集團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政客,好好的思考。

成立公司企業為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賺錢、為了獲取商業上的利益、求取經濟上的滿足,所以公司行號的設立,當然是要拼經濟,而不是要拼治安或者拼政治什麼的;因此,當記者從經濟部公司登記資料查詢網站發現,以「台灣」為名的公司數量遠遠多過於以「中國」或「中華」為名的公司數量時,這代表了什麼?很明顯的,這代表絕大多數的台灣企業在拼經濟的時候,都以「台灣」為名,這是一個「中國」或「中華」莫之能禦的主流民意,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民意。我們難道能說這些以「台灣」為名的企業都是在拼政治嗎?我們難道能說這些以台灣為名的企業都是意識型態作祟嗎?

相信包括馬英九在內的泛藍集團上上下下大大小小政客都不敢說這些企業以「台灣」為名是在拼政治或意識型態先行,因為從數量上的強弱來看,以「台灣」作為公司名稱在台灣絕對是一個主流的民意,「台灣」這個名字,是被絕大多數人認同的名稱。而民間企業以「台灣」為名可以是拼經濟,為什麼國營企業以「台灣」為名就一定是拼政治呢?顯然即使連經濟日報都沒辦法將一個同樣的行為賦予兩種解釋,除非在解釋的立場上抱持著意識型態的堅持,就像馬英九一樣。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經濟日報查詢到的數據也顯示了,民間企業以「台灣」為名,政府國營企業卻一徑以「中國」或「中華」為名,這不啻代表了政府與民間兩者的疏離,也代表了政府未能體察民意趨向。而現在民進黨政府的正名運動,是民進黨政府以民意為依歸,對主流民意做出的切實回應,顯示了民進黨政府不但認同民間企業的拼經濟要求,也從國營企業的正名表現了政府與民間同心拼經濟的決心。

對於馬英九的錯謬,經濟日報大概是看不下去了,面對這麼一個主流的民意,身為一個謀取總統大位的政客怎可視若無睹,甚至阻撓呢?面對民進黨政府的尊重民意,難道號稱不沾鍋的馬英九連民意都不沾嗎?因此經濟日報特別以數據證明「以台灣為名」這一個主流民意,駁斥馬英九的鬼話——為什麼大家,包括政府都在拼經濟,只有你馬英九在那邊拼政治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