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9日 星期五

有這種老師,沒有小孩真是慶幸

國中校長座談會杜正勝挨批 場面尷尬(中央社 2007-02-09)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九日電)教育部長杜正勝今天下 午主持「基北金馬區國中校長座談會」綜合討論,一名與會代表發言「提醒」杜正勝「要有遠見」,同時表示,連前總統李登輝都「走回中道」,杜正勝也應走回中 道。杜正勝對此批評相當不悅,嚴詞反問發言者對他了解到什麼程度?現場氣氛相當尷尬。

教育部在全台各地舉辦國中校長座談會,今天是最後一場。杜正勝主持綜合座談時,代表台北縣明德高中(完全中學)校長出席的該校秘書陳福林舉手發言表示,既然教育部要傾聽基層聲音,他來自教育基層,必須「提醒」身為教育部長的杜正勝要有遠見。

陳福林說,杜正勝是一名歷史學者,應該相當了解在中國大陸在一九七○年代進行文化大革命,批孔揚秦不遺餘力,但三、四十年後的今天,中國政府卻在各地設立孔子學院,大行孔子中道。

他又提醒杜正勝,權力是一時的,讓人民幸福的教育才是長遠的,「連李登輝都走回中道」,建議杜正勝也走回中道。

杜正勝對這樣的批評相當不悅,當場嚴詞反問陳福林「究竟對我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看過我的著作」?如果陳福林對他很了解,今天的批評他都會接受,但陳福林今天發言只是根據部份報紙的片面之詞,「以那些為基礎提醒我」,訊息不正確,也偏離討論核心。

杜正勝強調,今天並非政治場合,陳福林若要批評,應指出具體決策上錯誤,而不是根據一些片面資料指責。

兩人針鋒相對讓會議場面一度尷尬,台北市教育局長吳清基出面緩頰表示,發言人沒有惡意,但在這種場合提出政治發言不太適當。

吳清基接著詢問其他與會校長是否有有其他與教育相關的建議,但沒有任何校長舉手發言。吳清基因而宣布散會。

陳福林會後向媒體表示,他不是不滿杜正勝,只是對杜正勝有更多寄望;為了向杜正勝提出建議,他在幾天前就已經寫好發言大綱,但杜正勝的回應沒有學者風範,讓他非常不滿意。

至於是否對不適宜的發言感到後悔?陳福林說,國家社會比個人還重要,他只是提出基層的一點淺見與良心建議,並不會感到後悔。

看完這則報導,我倒是很慶幸。我還沒結婚,還沒有小孩,所以我的後代並沒有被像陳福林這樣的老師教導過。如果有的話,那我花在把小孩子的觀念拉回正常的力氣,恐怕會多倍於我陪小孩子玩的時間。

依照這位陳秘書拿中國文化大革命來比擬的看法,意思是說杜正勝部長的作為堪稱台灣的文化大革命。但怎麼說杜正勝的作為也不到打倒孔家店的地步,陳秘書的文化大革命觀點,實在是太風馬牛不相及了,完全的搞不清楚狀況。還是說陳秘書認為杜部長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是文化大革命,那就是文化大革命了呢?而什麼是讓人民幸福的教育?中道的教育嗎?而所謂中道,又是個什麼碗糕呢?什麼又是李登輝的中道呢?

也難怪身為歷史學者的杜部長要反問「究竟對我了解到什麼程度」,「是否看過我的著作」?陳福林的這番「提醒」,我看來根本就是胡言亂語,完全的牛頭不對馬嘴。杜正勝的反問其實是一種正確的回應,當陳福林提出這些「建議」的時候,所提出的是一些定論,依照這些定論去指責杜正勝則是完全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些定論只不過是一些名詞、術語的堆棧,有什麼可以推敲的意義在裡面嗎?這是必須要釐清的,而這也是杜正勝回應的重點,因為這些定論所反對的是陳福林心目中杜正勝的作為、思想,自然杜正勝要瞭解陳福林對他的瞭解究竟是什麼。如果陳福林沒有給出他指責的論據,而只是把媒體對杜正勝的指責重述一次,那他提出來的「提醒」、「建議」則只不過是空廢的命題,實在沒有任何意義。

也因此,當陳福林會後向記者說,「杜正勝的回應沒有學者風範,讓他非常不滿意。」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陳福林的傲慢、無知。這種傲慢以及無知來自於陳福林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卻不自知自己的不足與沒有討論的態度,僅依據自己的身份職稱而來的高傲。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難道可以不知道所要教給學生的,不是一套死的教材,而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嗎?杜正勝的回應恰恰是一種學者的態度,因為他對陳福林提出的問題,是試圖理解陳福林所提出論點的基礎,這是討論問題的開始。退一萬步說,就算杜正勝懶得鳥陳福林,那麼這兩個問題也是讓陳福林能夠看清自己的機會,而不是以部長或學者權威壓抑陳福林提出意見的權力。又或者我們可以再問,陳福林所謂的「學者風範」,要怎麼表現才是?

所以,我至少可以很慶幸,我還沒結婚,還沒有小孩;因此我還不需要煩惱,我的後代可能必須會被像陳福林這種沒有討論態度、沒有思考邏輯的老師教到的危險。

延伸閱讀:
陳福林對杜正勝的理解,或許都來自像聯合報那樣的報導:教部: 聯合報杜撰杜正勝發言 應更正
另外,有人闡述了中道的哲學,分析起來頗具創見,不但不食古不化又不標新立異,顯見其符合中道之思想,請見:中道的哲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