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許榮淑是誰?

「許榮淑是誰?」

這幾天范振宗、許榮淑去中國參加「國共論壇」的新聞不斷放送,我在播放新聞的電視前聽到這個問題。是啊,誰是許榮淑?除了他是民進黨創黨十八人小組之一、除了他是張俊宏的前妻、除了他曾經是民進黨的國大代表以及立委以外,許榮淑還有什麼可以讓人家朗朗上口的?

沒有,是吧?許榮淑在民進黨內的地位已經無足輕重,頂多只是個過去年代的紀念樣板,卻因為去參加國共論壇而聲名大噪,這幾天在電視上出現的時間簡直比楚門還要多。但是許榮淑真的是話水會結凍了嗎?當然沒有,許榮淑只不過從紀念過去民主奮鬥的樣板,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統戰的樣板,樣板還是樣板,樣板牽到了湖南還
是樣板。
問題是,紀念意義的樣板許榮淑怎麽會變成指標意義的看板許榮淑?這裡應該要注意的是,同樣一個看板許榮淑在藍綠兩個陣營的眼裡看來,內涵是不一樣的。7月15日聯合報有一篇評論,相當清楚的顯示出許榮淑跟范振宗在中國以及泛藍人眼中的角色定位:
范振宗,下台已久的前朝官員。許榮淑,看起來就像厝邊的阿嬤。這兩人,不好意思說他們無足輕重,但確實不大容易引起外界注意。現在可好了,民進黨敲鑼打 鼓,中評會開鍘伺候,很可能被開除黨籍。兩個本來已經過氣的政治人物,一下子暴紅,成了民進黨追打示眾的「要犯」。
在中國以及泛藍眼中,許榮淑跟范振宗是「無足輕重」且「不太引起外界注意」的「過氣政治人物」,既然如此,中國找兩個過氣的政治人物去參加國共論壇幹嘛? 許榮淑等人的出席,讓中國成功的樹立了過去反中國的台獨前輩如今親中國的樣板,同時經由媒體的加工以台派的激憤,樣板變成了看板。這於是變成了一個成功的宣傳。

統媒把許榮淑等人的行為當周美青玩樂器猴戲,接下來坐等激憤的台派把猴戲演成宣傳大戲。許多人慷慨激昂,要求民進黨一定要處理,要限時、要嚴懲、要負責、要表態,他們把許榮淑等參加國共論壇當成台灣獨立的喪鐘、當成民進黨敗亡的象徵。問題是,有這麼嚴重嗎?聯合報寫錯一個地方,把許榮淑范振宗當成要犯追打示眾的,不是民進黨,而是許多激昂的台派。在泛藍眼中兩個過氣的政治人物,竟變成了台派眼中舉足輕重的台獨指標人物,這對希望民進黨參加國共論壇的共產黨、國民黨來說,不啻是一個附加的禮物;國共成功的達到了國共論壇四海一心的宣傳效果,同時國共兩黨還成功的利用許榮淑等轉移了台派的注意力。

當台派表現出嚴重的情感受創情緒之後,國共立刻就知道他們該怎麽控制台灣的輿論、塑造台灣的民心。國共根本不用打擊民進黨,台灣人自己就很會打擊民進黨。誠如花蓮某也曾經被中國招手的綠營前輩說的:「去中國?我又不是吃飽太閒!」相對於許多現在同樣少有媒體曝光率、沒有麥克風,但是卻堅定為台灣努力打拼的前輩來說,吃飽很閒的許榮淑等人卻獲得的高度注目,是不是太不合理?當然不合理,兩個既不代表黨中央,又沒有決策權,也沒有聲音的過氣政治人物,竟然被台派當成台灣意識的大咖,這不是很可笑嗎?但事情竟然就這麼演出了,這就是中國的宣傳目的,他們想製造台灣人心向中國的印象,找不到重要的指標性綠營人物,找來了兩個跑龍套的小角色,沒想到竟然大獲成功。這種情況在我看來實在匪夷所思。

事情很簡單,任何人不認同民進黨的理念、不認同台灣的價值、不認同台獨的目標,那麼他就不是可以代表民進黨、代表台灣的人。他們可以用各種方式表達他們的意向,不論是退黨、挺泛藍、參加國共論壇,而這些都應該被視為流動性社會的正常現象。民進黨的處理也很簡單,既然不認同黨的理念、不理會黨的規範,那麼依照黨紀程序該譴責的譴責,該除名的除名,然後留下來的也就是認同同一個目標的人們,繼續朝目標努力。但很顯然台灣很多人不這麼想,他們以為個人跟社會不可變化的,一旦有了變化,就可能傷害了他們固著的情感,事實上這種僵化的想法卻正是民主社會不應該出現的。

許榮淑等既然不認同民進黨的理念,也不理會台灣人的意志,執意要去中國朝貢,這有什麼需要哭號的嗎?既然這些人已經背離支持者,那麼這些人就不是同志,就把他們拋在腦後,繼續朝目標前進,這不是很簡單的道理嗎?如果不能釋懷,那麼所謂綠營的支持者,究竟所堅持的是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獨立建國意識,還是堅持要以挺個人為主的獨裁封建觀念?如果台派並不是因為某些人是台獨而挺台獨,而是為了自己的台灣意識挺台獨,那麼許榮淑等背棄台灣之後,不就是把這些人踢開台獨的道路繼續前進嗎?

這些人在統媒的眼中只不過是跑龍套的角色,他們也很清楚找這些人來的用處。但台派清不清楚呢?顯然不清楚,台派很少從這些事情當中看出真正的意義。譬如說 國共論壇應該要批判的,不是許榮淑,而是開放中國學歷,更應該是兩國的事務竟然由兩個政黨決定。台派一向關心的是自己的情感有沒有受到傷害,中國人一向愛說民進黨搞台獨傷害了十三億中國人的情感,這引起我們的恥笑,因為這是不能就理性判斷轉而用情感制約的反智訴求;但台派卻也常常落入這種情況,面對許榮淑的行為,就把它當成民進黨亡了;面對民進黨照規定處理,就說民進黨護短。面對任何事情,都用情緒去反應。

問題是,政黨是理念的集合體,如果有不認同者,政黨不能強加限制於他。同樣的,理念不合者的行為也不應該由政黨承擔所謂理念的背棄,畢竟政黨並沒有更改自身的理想。這些事情看起來應該要很清楚才對。就像漢堡說的「這種樣版戲演很多次了,早該被看穿看膩,怎麼好像不少人還看不膩?」如果台派永遠用情緒先行的方式看待應該俱備高度理性判斷的政治事務,那麼看不膩國共統媒聯手泡製的樣板戲也是自然的。同樣的,如果只能用這種方式建國,那麼我們大概只也能把建國看成一場戲而不是一項目標。任何政治性的事務都必須要用理性去抽絲剝繭,去分析判斷,屏除不應該被考慮的因素,才能夠獲至合理的結論。有沒有能力進行理性思考,這才是台灣能不能進入現代社會、建設現代國家的基礎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