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4日 星期日

難看的表演賽

早知道,今天下午先去漫畫店求新知,或者七星潭搧海風,或者咖啡店閒打屁,都會比窩在電腦前看表演賽還來的有意義,至少,不會浪費兩個小時。我這樣講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當然,畢竟我講的可是跟每個人的未來都有關係的事情;不過跟每個人的未來都有關係的事情,不代表對每個人來講都有意義,譬如說:所有有關台灣前途的大小民調都顯示,維持現狀的人到目前為止,還是比主張獨立或者統一的人多,對吧?
是,我說的就是今天下午舉行的2008總統大選辯論中,佔絕大多數時間的「公民提問」。從形式來看,「公民提問」是國內創舉,無怪乎主辦單位以此做為這次的辯論重點,各大媒體(主辦單位就佔了其中四報一社一台)也相繼給予關注,稱許為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象徵–—我原本也很天真的這樣以為。結果一直到辯論舉行的今天,我才發現,我還真是太久沒有參與公共事務了–—這看起來很草根的「公民提問」,表面上是兼顧問題型態、地區、年齡層與性別的辯論設計,實際上只不過是一場表演賽而已。

首先,辯論前我才驚訝的知道,原來這些公民所提問的問題,早就已經公開發布了。既然已經是公開發布的問題,以現在媒體的數量跟記者的水準來看,這些問題應該也早就已經被拿來當作每天要被生產出來的新聞內容了,我們還需要沒事找事浪費時間請謝長廷跟葉武台來上電視照本宣科一次嗎?舉辦辯論的意義,不就是在於讓謝馬兩人公開相互詰問,從兩人對議題的針鋒相對中,去透露出他們對總統職務的誠意、掌握度跟應變能力嗎?如果這麼輕鬆的念稿過關,還浪費時間辯論幹嘛?當然主辦單位也有現場追問的配套設計,但是這個現場追問者既然是原提問者,問題也與原提問緊密相關,那麼要事前推想提問者的追問也就不難了。這種活動,說是辯論,還不如叫作表演賽比較合適。

接著,主辦單位表面上強調「公民提問」的設計兼顧問題型態、地區、年齡層與性別,儘量不找名人來發問,但二十個提問人裡面,名人就佔了五分之一,計有蘇建和、嗆扁查理、同志諮詢熱線秘書長鄭智偉以及綠黨秘書長潘翰聲等,這到底是開放了什麼?一般公民的提問到那裡去了?這些名人既然是名人,也就代表了他們比一般人擁有更多的發聲管道,他們的意見也就相對公開、有名,在這樣的情況下,甚至不需要主辦單位事前公布問題,參與辯論雙方只要看提問者就可以準備答案了,還需要「開放公民提問」個鳥?

公民代表性的不足處不僅於此,今天我也才發現,原來「公民提問」的問題挑選程序,是「公民利用攝影機拍下30秒的影音提問」→「上傳檔案到活動網站、e-mail到活動信箱或郵寄到主辦單位」→「主辦單位選出20則問題」。好了,那問題來了:會或擁有而可以使用攝影機(類比或數位)、使用電腦、上網、上傳檔案(可能還有轉檔的障礙)、寄e-mail的「公民」在全部選民中佔多少比例?台灣不是本來就存在「數位落差」的問題嗎?在這樣的情況下,主辦單位設下好幾道的數位門檻,然後宣稱這是兼顧問題型態、地區、年齡層的開放公民提問?真敢。

活動設計的問題還有呢。主辦單位用什麼標準選出這20位公民與這20個提問?過程有否公開?主辦單位挑選問題之後,該問題代表誰的立場?主辦單位的?提問人的?前面提到的名人中,那一位號稱開貿易公司倒閉,連擺攤都活不下去,把妻兒送出國移民、獨居別墅的嗆扁查理,卻赫然代表農民提問農業政策!主辦單位這個玩笑是不是開的太過沒誠意了點?主辦單位也許會說,他們把456則問題分成十類,從中選出問題與提問者。Ok,那麼為什麼查理代表農民?為什麼同樣問到環保問題當中,潘翰聲的問題被選了出來?除了蘇建和跟鄭智偉以外,沒有其他人提到人權與同志問題嗎?

而同一類問題中,不同立場的問題有被兼顧到了嗎?沒有。第三題顯然只有農民立場,都市人立場者不見了(還不論為什麼要這樣分?);第五題提問者非花東在地人,而且顯非贊成蘇花高者;第八題,潘翰聲對「某些產業」的立場不需要解釋了吧?第十題,這個也不用講了吧?十一題,一樣不用講;十二跟十三題,問題明顯偏頗;第二、十四、十五跟十九題,擺明了做球給葉武台

問題意識中,立場當然是重要的,是需要被檢視的,台灣最主要的爭議就在於國家定位的立場差異,我認為國家定位相對於其他差異,是更高一層次的。但從這一次的「公民提問」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類似主辦單位這樣的做法,在有意無意間把國家定位的問題降到跟國防、外交、教育、環境等政策層面上時,就讓應該很明確的國家定位有了被糢糊對待的空間。譬如原本相當直接可以檢視謝長廷跟葉武台國家定位清楚主張的問題,就被和稀泥成了第十六題。

好吧,退一步來看,假使我們不討論立場,但某些問題還是在問題意識的檢視中相當程度的呈現出,嗯,這一次「公民提問」的可笑。譬如第二題提問人竟然追問候選人,當選後如四年不能兌現其社福政見,願不願意捐出一半的薪水給聯合勸募。為什麼要捐?捐了的話,算不算對總統的處罰?經此處罰,他繼續連任就有正當性了嗎?這還不夠好笑,最好笑的是潘翰聲,他竟然在追問中問兩位候選人,為了對抗二氧化碳的環保主張,謝馬要不要身體力行吃素?這種蠢問題都可以提的出來,提問人、提問問題、挑選問題的主辦單位等之水準在哪裡,也就更一目瞭然了。(影音檔在這裡,秘書長程度如此,綠黨在歷屆選舉的慘敗,也就怨不得別人了吧~~XD)

從整場辯論來看,這一次公民提問的部份,幾乎完全沒辦法呈現出候選人的政策主張,而只需要也只能在細微末節處鑽牛角尖。這種東西實在沒有什麼可看性,總統這種層級的選舉,要看的是政策面的東西,而不是立法內容、司法行為甚至是地方建設的意見,不然乾脆廢掉其他選舉跟政府架構不是更直接?

論者以為謝長廷開始表現的很緊張,而葉武台則出乎意料的相對穩定。我認為在上面的情況下,可以解釋這樣的評論。我看來謝長廷不是緊張,而是呆,畢竟一路在選舉場上真槍實彈歷練來的謝長廷,要叫他做這種表演,實在連我看了都不習慣。葉武台則原本就擅長作秀而無實力,這種可以事先排演的活動恰好可以發揮他的短處長才。

但從內容來看,葉武台卻真的就只是照本宣科,拿自己陣營的報紙文宣跟事先準備好的問題答案上場表演,卻沒有辦法提供清楚可行的政策意見,這叫他臨場不搞這麼笨的笑還真的很難。而老謝有時看起來呆,但是內容上卻很努力的想要從提問的問題中發揮,而提供出更多的理念訊息,無奈公民提問的問題太蠢太狹隘太偏頗,老謝往往很難抒發他的機鋒跟深度。話雖如此,但以謝長廷的立場堅定、聰明機智、文化素養,比起葉武台來說遠勝三十里,再怎麼樣也不能讓人看學校,下一次的辯論應該要更具爆發力跟精采度才行啊。



延伸閱讀:
‧酥餅的BLOG——這麼笨的團隊,當選還得了
‧年糕料理館——一場不是辯論的辯論

2008年2月3日 星期日

政治這回事

這篇文章原本是要回應在大腸家留言的"19歲的潔兒",不過今天下午寫到一半就去泡在漫畫店學習紅酒的知識,因而沒有完成。結果晚上回到家,發現"19歲的潔兒"已經結束話題而去,所以改寫整個回應發成一篇新文。事實上我認為"19歲的潔兒"的想法很符合時下一般人的想法,尤其是許多自稱理性的中間選民的想法,所以我也頗願意把這些其實是正常民主國家應該有的一般觀念,再一次的提出來——儘管我已經寫過很多次了。雖然是針對理性的中間選民,但這篇文章就還是當作給"19歲的潔兒"的回應吧。

19歲的潔兒:

首先,要不要說說看,「國家政經建設」是什麼意思?什麼叫做「投入國家政經建設」?「投入國家政經建設」要做些什麼?這些問題要是你從來沒想過或甚至不想思考,那麼你說「專注於國家經濟建設」就會是沒有意義的說法。

你對"批評"的想法也不切實際,參照教育部附錄三隻小豬的國語辭典解釋:

批評
1.評論是非好壞。通常針對缺點﹑錯誤提出意見或加以攻擊。
2.對文學或藝術品加以分析﹑比較及評價。


批評本身不是負面的詞,當批評是針對事實採取某種立場去言說,那就是一種討論的方式。因此你說兩黨互相批評是把,或者,要把台灣分裂,就不一定是事實,民主政治下的政黨從某個角度來看,他們本來就是找對方麻煩、互相批評、針鋒相對,否則選民如何知道每一個黨的主張、如何判斷每個政黨主張的優劣?要揖讓而升,下而飲的話,幹嘛還花錢花人力舉辦選舉?大家酒喝一喝決定一下就好了。

問題是,活到十九歲的你,看過多少揖讓而升,下而飲的競爭?政治人物當然為私利、政黨為黨利,民主政治的假定之一就是:每個人都是自私的,憑什麼要人家放棄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的送你利益?要不要叫議員幫你上課、立委幫你上班算了?重點是,政治人物或政黨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他必須想辦法滿足選民(你)的私利,希望你也滿足他的私利來作為交換。不然,政見是什麼?政見就是滿足你私利的政策支票,然而,你有多偉大?偉大到所有政黨跟政治人物都應該捨身為你去達到你的需求?

如果我們理解到,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主張,而民主政治就是人民組成行政體系,那麼所謂的因為一點小事吵的不可開交就不是什麼國際笑話。最近法國總統第三度再婚,算不算是大事?這種私人事務有沒有建設性?跟國家發展有沒有關係?我猜測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灣,你應該會說是國際笑話,可是這件事發生在民主先進的法國。再舉一個例子,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跟白宮實習生的婚外情事件,算不算是國家發展相關事件?有沒有建設性?當年美國媒體把這件事當成連續劇在播,可是我認為媒體對這件事的關注,有性但是沒建設。所以,「國家大事」究竟是什麼樣的定義?政治人物應該討論什麼事?政治人物也是跟你我一樣的人,他們不是聖人,不可能每天仁義道德;相對的,如果有人每天仁義道德,你會相信這個人是活在現實裡嗎?你不是都說了,這是虛話?

許多人說政治人物應該有理想,這一點固然沒錯,但是有理想不代表可以實現,有理想也不代表知道什麼政策是好的。而一味為了理想不顧實現的可能,那就是愚蠢。既然你也說到「實在」兩個字,表示現實生活中,事物實際上是什麼樣子,往往比事物想起來是什麼樣子來的重要,因此與其說愚昧的政治沒必要參與,不如思考一下「什麼樣的批評比較實在」、「什麼樣的國家建設比較實在」等問題還比較「實在」。更何況如果我們更深一層的追問下去,理想這回事,還得看看是不是我們所抱持的那一個理想就是最至高無上的,有沒有其他理想是可以凌駕其上的。

所以你說的:經濟有成長、社會有良好風氣等,究竟是不是至高無上的?是不是最高理想?實際上,世界上大部分的人可能覺得自由跟平等更重要,而自由跟平等又有不同的天平兩端。以你說的經濟成長來說,政府介入國家經濟越深,可能讓經濟成長越明顯;但是政府介入越多,企業就越不自由,這個時候,究竟是要自由還是要經濟發展?社會風氣是一樣的道理,蔣氏父子獨裁的時代,沒有人敢像現在這樣在國會咆哮、在媒體上痛罵總統,社會風氣也相對純樸(不是一堆人在說那是美好的時代嗎?),但是那是犧牲人民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行動自由換來的,你認為你想像的社會風氣會比自由更重要嗎?要解決這樣的問題,還得先解答:什麼是經濟有成長的定義?什麼風氣是社會的良好風氣?更關鍵的問題是上面提到的,與你不同的是,可能很多人認為經濟發展或社會風氣不是最關鍵的問題,你如何看待這種現實?

當然有一種世界是有可能達到經濟高度成長、社會風氣良好的,那就是《禮運大同篇》中描述的大同世界: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不過,大概沒有人會認為這種世界具有可行性。如果你也認為大同世界是幻想世界,自問一下,為什麼你認為大同世界令人存疑?自問過的話,某種程度就解開了上面提到的,為什麼很多人不認為經濟發展或社會風氣不具關鍵性的原因。這是很簡單的思想實驗,但會這麼做的人並不多。這其實更是一個政治人物應該要做的思想實驗,因為這是對政策真正的思考,不過很顯然,大部分的人認為這種思考很少被台灣的政治人物放在心上,其中最離奇的要算是國民黨。大同世界已經夠奇幻了,國民黨甚至還可以做出更不可思議的「每個人薪水都比人家高的盛世」廣告,這不但是不思考這個議題的證明,這簡直就是訛詐人民了。

你對政治另一個不切實際的看法是,政治人物好像是幫主,選民好像是幫眾,政治人物上台喊喊,下面的選民就要伏地大呼「教主永享仙福,壽與天齊」嗎?學校好像教過,民主政治的主人是人民才對吧?我不知道如果是你,你罵某政黨的對手是幫誰罵的,但是我批評國民黨是因為國民黨比民進黨更爛、國民黨的立場比民進黨更不符合我的想法,不是因為我是民進黨的幫眾。民主社會的一個美好經驗,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立場,也可以表達自己的立場,這就是我們在做的。我們跟民進黨一樣批評國民黨、我們投票給民進黨、我們幫民進黨拉票,那是因為在我們的判斷下,民進黨可以幫我們實現我們的想法、民進黨的主張與我們的立場比較接近,並不是我們被民進黨欺騙。如果選民發出跟政黨同樣主張的主張,就只能看做是「我們在台下幫他們罵對手」,恐怕你得仔細考慮清楚,你要的是民選總統還是父襲帝王。

選民可能跟政黨有同樣的主張,由人所組成的媒體也是,這也是閱聽媒體報導需要加入自我判斷的原因之一。如果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斷,你可能就會瞭解,你想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而能夠心平氣和,那麼你得關掉電視或者是避免看新聞台。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能看電視新聞而心平氣和吃飯的原因,不在於政治人物的爭執,而在於媒體給你看了什麼。拿上面提到的柯林頓例子,如果你身在美國,而每天你都在電視上不斷看到陸文斯基說他故意不洗沾有柯林頓精液的洋裝,兩天下來你還能一邊看電視新聞一邊吃飯嗎?柯林頓有政治人物應該有的寬闊氣度和莊重形象嗎?事實上,曾經在電視上公開說謊的柯林頓,可是調查美國人民而得出來的十大總統之一。當然,平平都是公開說謊,但是葉武臺跟柯林頓不可相提並論,葉武臺在台北市長任內除了將城市變成水都、摧毀傳統市場、造成sars擴散、邱小妹妹死亡、拆除古蹟、貓纜變懶貓等以外,你想不出有什麼建設;可是柯林頓任內執政成績耀眼,是民主黨幾十年來第一次連任兩任的總統。最重要的是,柯林頓不像葉武臺不斷說謊、不斷逃避檢驗。

不過不管是無能的葉武臺還是有成績的柯林頓,他們都有任期,他們都不能幹到死,這是民主政治的設計,這個設計是假定政治人物不是支持人民、不是心繫人民生活大計的、自私自利對人民有害的蠢蛋,而人民可以用選票把他趕下台。因此,民主政治剛好又跟你想像的不一樣。事實上如果期待政治人物是人民的領袖,那麼就回到上面問的問題:你要的是民選總統還是父襲帝王。如果你要民選總統,你就得接受他跟你我一樣,都是可能犯錯的人,而不是永不犯錯的聖王;民主不是靠聖王建立的,而是靠一個個的人民建立的。所以人民批評政治人物當然不是問題,甚至可能就是對國家社會有貢獻有建設的事,問題是用從媒體得到的內容來批評,究竟是不是真的是錯誤行為?這牽涉到哲學上對資訊來源的真偽判斷問題,不過可以先不管,重點是:你能不能判斷媒體的內容?你提到的孫運璿其人,是你從媒體認識的人造神,還是你熟識的長輩?同樣的道理,你提到的三隻小豬其事,是你從媒體看來的假風波,還是你真的去找過真相?

我曾經說過,我認為投票選舉這種事,多半靠的是情感而不是理智。因為理解政治、理解新聞報導其實並不像表面上看來這麼簡單輕易,這是需要理智判斷、智性思考的,而這不是一個每個人都有空或喜歡從事的工作。許多人往往只是用情感去決定自己的政治選擇,然後再引用各種說法假裝自己具有理性,因為這種先射箭再畫靶的作法最輕鬆。這當然也可以是一種決策的方式,只是我認為,這對不管是個人還是人群的進步都不是一件有益的事,這個道理被希特勒用血腥的方式所證明。當年的德國人聽了希特勒的說法:投票給他就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相信他並投票給他,後面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看到。現在的國民黨跟葉武臺用跟希特勒同樣的糖果引誘台灣人,而理性的中間選民相信了國民黨,給了他們國會,下一步,你,還要繼續相信葉武臺嗎?

2008年2月1日 星期五

蟑螂不死,只是到處亂爬

在我上一篇『民進黨「大敗」的思索』裡,有一位網友來留言回應,從內容的殘體中文判斷,我原本以為只不過是尋常的中國426,不過後來有了有趣的發展。
接下來我收到Flickr的新回應通知,原來是這位426非常勤勞又去我的Flickr相簿留言,貼同樣的內容,這讓我感到佩服——真是認真的426,所以我也回應並且鼓勵了他一番。不過呢,德國豬順手一查,就發現了更好玩的內容......

XD~網頁連結